第1051章 谋事在人(1/2)
月华冷静地思考一会后,她同意了这个看法。
确实,在获得诺奖后,她的心态有些急了,总想出更多的成果,并且是尽快出成果,以证明自己确实有那个能力,所以心中很焦急。
龙建华笑道,“我弄那个白光led灯弄了近五年,我们弄石墨烯也差不多三年;这是工业化,既要尽量低成本,又要尽量做成两层原子,怎么会那么简单?还好,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你的团队会解散的。”
“诺奖只是代表某一个项目的成就,并不要求其后的工作也会样样成功;如果这样,这些获诺奖的人会把持所有的科技顶尖技术。只能有这样的想法,但不能要求自己一定要去达到。”
月华尴尬一笑,“也许,我是把诺奖看得太重要了。3月底我回京都一趟,在家待了十天,母校来请我去做了一场报告,有人问我是否还在研究石墨烯,我说我还在研究。可能就是他的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筠研笑道,“我读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光刻机的研究,现在还在研究它。十多年了,怎么都突破不了193nm这个关口。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光源的变化,机械这一块其实变化不大。全世界上百人研究这个,按你的想法,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拍拍她的肩,“心态问题。放松一下,说不定哪天就成功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你的知识全部应用上,还不能成功的话,那就抓紧时间补充知识。”
龙建华补充道,“这里面的参数太多,你要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办这个研究院,投入这么大,就是想让这些科学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享受一个比较宽松的研究环境。”
“你现在什么都不缺,只要做自己喜欢的。假如科研是你喜欢做的事,那你就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别推着走,肯定不是自己喜欢的。”
因为人性的差异,没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通吃一切。这种模式虽然有很多漏洞,浪费了一些钱,但相对取得的成绩,那是微不足道的。
重世研究院的管理模式被很多管理学家研究,绝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说,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漏洞,会浪费大量的资金。
有的甚至质疑龙建华只适合条例化管理,并不适合科研管理,建议他不要当那个研究院荣誉院长,将研究院的管理完全交给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
这样的文章一出,很快就会有人发文嘲讽。人家管理的白光led灯项目,六年就工业化,还获得了诺奖;石墨烯项目,三年就成功了,也获得了诺奖。反问他们,如果这种模式不好,谁去研究白光led灯,谁去研究石墨烯?
这些都是事实,那些质疑的人中,有人辩解,管理研究院和管理一个项目并不是一回事,微观与宏观,局部和整体,管理的模式不能相同……
对那些观点和争论,他从没给予回应,准确地说是不稀去解释,不稀去掺和。完美的管理模式,只有书本上才能出现,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核心文化,别人能学到的,就不是核心文化。
有人是真实的想法,有人是想踩他上位,有人是想蹭他的热点,无论哪种情况,他都不想给他们以兴奋的机会……
筠研倒是很看得开,但也有些苦恼,“哥,你说我们这个193nm能不能突破?是光源的问题,还是我们在设计上陷入误区了?”
龙建华觉得,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他略作沉吟,“我们可以试着转换一下思路。现在的光学系统看不到突破的迹象,机械设计方面也没有革命性的成果出现。能不能想想办法,利用别的系统,把激光波长缩短?”
筠研眼睛一眯,“这倒是个方向。凹凸镜可以聚光,水的折射率大于1,液体的折射率都大于1。哥,这还真有可能。”
月华呵呵笑道,“姐,你为什么不早和哥交流交流啊。你看,简单一个提示,你就想出这么多可能性。”
筠研呵呵一笑,站起来说,“我感觉现在精神爽得很。我去看看萱萱。”
月华有些羡慕,“哥,我们这个化学反应就是不一样,太复杂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可我们化学确实会者也难。”
龙建华笑道,“难,就说明还没达到‘会者’的境界。有时候,科研就是一层纸,捅破了就成功了,没捅破就看不到希望。”
“都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项目,说不定你不经意的一个转弯,就已经迈入了成功。”
“你现在已经把催化剂定下来了,工艺路线也确定了,差的是优化。而这个优化,需要大量时间,心急不来。”
“衬底、前驱体和生长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中,衬底、催化剂和惰性保护气已经确定,加热温度也已经基本确定,现在就是稳定的时间,通入碳源气体的时间。至于不同的碳源,等系统成功以后再做试验。”
“转移这一块,也已经研究出了铜基体的机械剥离技术,可以投入生产;至于无转移制备技术,我们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升级,那是今后的事情。”
“其实,如果现在推广出去,也是能生产出产品的,只是成本高一些,限制了很多市场应用,但并不妨碍人家买去研究;你既然想把生产成本再降一些,合格率再高一点,那就不要有这种挫败的心理。”
这时,筠研抱着小萱萱走进来,兴奋地说,“哥,我越想越有可能,这完全是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