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发财(1/2)
粮食的发放让赵和成为刘家窑的第一好人,他的名望在南城也直追灶王爷,成为各个窑工家中供奉的活菩萨。
有了粮食有了组织,窑工这个新兴工人阶级开始慢慢迸发出活力,毕竟与那些农民相比,这些工人阶级具有服从性与纪律性,远比农民听话的多。
胡老四第一时间组织了二十人的保安队伍,每天都来赵和这里帮助看家护院,毕竟两千石的玉米堆放在后院,虽然这东西不怎么值钱,但被有心人惦记上也不好。有了保安队赵和开始安心组织生产,第一时间将这些原料转化成产品。
当半个月后赵和看到大批金黄色的麦芽糖生产出来后,开始组织人手在北都城内进行销售。赵和的主要目标是城内的那些饭馆与点心铺,中国人喜欢吃甜食,但那种南方的来的蔗糖很贵,所以北都这里的饭馆点心铺使用的都是麦芽糖。
以前那种糯米产出的麦芽糖为一两银子十斤,因为糯米可不便宜,一百斤糯米能卖上五两银子。而麦芽糖出糖率为百分之四十左右,所以一两十斤的定价已经是成本价了。
赵和的麦芽糖成本几乎没有,原料是不要钱的番麦,工人是那些每天三个大钱的窑工妇女,而且因为玉米的淀粉含量高于糯米,所以出糖率也达到了恐怖的六成。种种条件加起来,赵和的麦芽糖成本可以压得极低,达到了每十斤一钱银子的低价。
赵和算了算账如果按成本价倾销实在有些丧良心,所以大笔一挥将定价改为六钱银子十斤,足足涨了六倍。但就这定价也比城内那些手工铺子出产的麦芽糖低了四成,所以一推出马上在短时间内取代了糯米麦芽糖,赵和更是赚的钵满盆满。
赵和在一个月内将家中两千石的玉米都制成了麦芽糖,这些玉米为赵和带来了八千多两白银的收入,堪称抢钱神器。这一个月中赵和也与常熟家中取得了联系,顾雅为赵和送来了二千两银票的同时,还传来了赵和再次当爹的好消息。
赵和小妾林苏在去年赵和离开时就已经有了身孕,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产下一女,名字赵和的老子都给取好了,叫赵春娘。
赵和一听这个名字就不满意,什么春娘秋娘,怎么弄得与失足妇女一样,自己的女儿将来要留名青史的,怎能叫这么土的一个名字?赵和马上让宋献策给回了封信,说自己女儿自己取名字,就叫赵怡。
赵家的男丁都要起竖心旁的字,赵和的侄子赵惇、他的长子赵惟都是如此,但给一个女孩子起这个名字,估计赵和的老子赵志高肯定不同意。不过赵和在书信中说了,如果自己女儿不叫这个名字,马上就把长子赵惟的名字也改了。
宋献策还是第一次看到儿子敢忤逆老子的,抬头看着赵和不敢写,赵和瞪眼骂道:“看什么?就这么写!在写上如果老太爷不同意,那我就和老大分家!”
交代完女儿的事情,赵和又对顾雅说让他小心粮帮,同时将自己与扬州崇仁堂闹得不亦乐乎的事情说了,让顾雅在家不要着了这帮粮耗子的道。还有赵和将自己在北都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同时告诉顾雅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财路,家中的钱不用往北都送了,都由顾雅支配。
写完回信后赵和让宋献策去找个驿站发回去,他自己坐在家中看着眼前的银子发呆。
以前赵和只听过金山银海这句成语,但当看到八千两银子摆在自己面前时,确实有些被吓傻了。这些银子不是成锭的官银,而是各种散碎银子,在加上一部分的铜钱,如此多的数量,将赵和的卧室都堆得满满的。
赵和估计了一下,八千两银子按照一两银子一千软妹币来算,大概相当于八百万,但明代白银十分值钱,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在北都这种高物价的地方,每月的生活费用也就一两多一点。在后世的北都,一千软妹币可活不了一个月。所以按照等价购买力来说,这八千两白银大概在八亿左右。
赵和是学财经出身,知道这么多钱都学那些土财主埋入地下太浪费了,钱要花出去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可是赵和的麦芽糖生意基本上产能已经到头了,想要扩大产能的话就要开辟新兴的市场,这一个月产出的上万斤麦芽糖基本上已经使北都市场饱和,毕竟这东西属于奢侈品,老百姓是没有闲钱买这东西吃的。
如果想要扩大生产的话,第一是让老百姓变得有钱,自然就可以促进消费,但这对于现在的赵和来说基本上不可能。第二就简单些了,那就是扩大更多的市场。
明代北方人口不比南方少多少,虽然南方是经济文化中心,但全国七成的人口还是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人口大省河南与山东,这两省都有上千万的人口,消费市场极其巨大。
如果想要销到外地,这就不是赵和一个人单打独斗能行的了,就需要一支组织完善的队伍。不过赵和这一个月的基本上已经有了一支合格的销售队伍,这就是宋献策带领的,以胡老四为首的窑工队伍。
这支窑工队伍具备普通农民所没有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同时因为居住在北都,见过世面,所以对赵和的各种新奇理论接受很快,比如什么饥饿营销、渠道选择和促销策划活动等等,胡老四与他的队伍虽然还有些不熟悉,但基本上都按照赵和的安排完成了任务。现在赵和想要扩大销售规模,就要依靠手下这时逐渐成型的队伍。
想到这赵和感觉目前为止扩大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