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修堡 春耕 整编(1/2)
战后休整了几天后,河谷的生产生活就进入了正常。率先恢复活力的是羊毛布和搪瓷贸易,要说商人可能是最能贸风险的。几乎是刚打退清军,他们就迅速的来堡里进货。
如今他们已经给这段河谷重新起了名字,叫振川,建的新城也被称之为振川城。到振川城里进货已经是这一带商人赖以为生的活计了。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小商贩,他们就在这一带的山里,一听说商路通了第二天就过来进货,而且进的量还比以前大,就是害怕过几天商路又断了。
震后李振新和委员会的人商议了接下来的战略,虽然不能大规模的攻城略地,往外扩张,但小范围的扩张还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了为振川城提供一定的战略缓冲。
首先是在河谷里再修一座棱堡,这样就能把谷里的农田都保护起来。同时沿清涧河谷向东,在哪儿有个不大的小谷地,也能开出一两千亩的水田,等到田开好以后再起一个堡子。如果条件容许,可以继续沿着河谷的两侧向外扩张,扩张的速度可以不快,但是安全必须跟得上。
除了围着河谷开荒以外,附近的山地也要开,不管能产多少粮,多多少少总能当个添头。春耕也紧接着开始了,说实话,幸亏打退清军的时间比较早。不然说不准都会耽误春耕,哪就影响大了。今年的春田和秋田估计能种个一万五千多亩,期中两千多亩是土豆等高产粮,还有一千多亩的玻璃大棚建设也迅速启动了。
等到这些田收了粮,粮食供给就能自给,这是李振新最为注重的事。如今和满清已经处于正式的战争状态下而人口又在迅速增加外部的够粮通道很容易被封锁。
粮食是属于大宗贸易产品,并且产粮地区的通道又在南部,是恨容易封锁的。都是羊毛和搪瓷贸易的商路并不令人担忧,只要清军不把陕北的大山都封死,那么商贩们牵着骡马总能找到能走的路。而封死陕北大山,不要说清军了,就是后世有一定机器化装备的某光头佬都没有做到。而目前需要大规模运输严重依靠商路的,也就粮食了。
除了建设和春耕以外重要的事当然是武装力量的建设了。组建正规军,并进行整编是战后李振新日程安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李振新计划在把原有的五百常备军的基础上,扩编一个一千人的正规部队。计划建立五个连的步兵连队,一个骑兵侦查连,一个炮兵连,一个工程连。
步兵连人数在一百人左右,由三个排九个班加一些通讯杂物兵组成。骑兵连人数在一百人,一人一马主要负责侦查和通讯,目前现有的兵源素质还没办法组成有战力的骑兵部队。炮兵连和工程运输连的人数比较多,每个连在150人左右,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和重型火力支持。
步兵装备以火枪和刀盾为主,并配有连属小钢炮和火箭发射筒,长矛就就暂时放弃了留给民兵。之所以要全火器话武装步兵,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有限的兵力能尽可能的优化火力输出,在需要大规模作战的时候由动员民壮来提供冷兵器的输出。
既然要全火器装备正规部队,目前的火绳枪就有点太过落后和单一了。燧发枪的生产,是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并且要在燧发枪上配上刺刀。以目前掌握的生产工艺来说,最大的难度反倒不在机械上。以前看穿越文的时候,很多人写的燧发枪的难度是如何生产枪管和弹簧钢。
可对于李振新来说,这两个痛点似乎问题不大,用铸压的方式能够提供精度要求不高枪管,不用钻管这种效率低难度大的办法。弹簧钢也不难解决,燧发枪用的弹簧钢性能似乎并不需要太好,只要能提供大的弹性,在击发以后能扣回扳机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生产燧发枪同样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得找到能稳定高效发火的遂石。影响燧发枪击发成功率的最大因素是遂石的质量。在穿越之前,李振新以为打火机用的点火石是天然矿石,结果在拿自己带的打火机和明末人们常用的天然燧石做比较以后才发现,这个一撮就火星只冒的小小火石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的燧石很难有这个效果。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李振新恨不得自己是化工专业的高才生。这玩意绝对涉及到了化工专业,在记忆中最容易发火的矿物质是磷,可是似乎没有天然的磷矿。怎么生产磷,李振新倒是记得一个很恶心的方法。好像有个意大利人,通过煮尿的方式提炼出了磷。
这个方式效率太低,并且有点恶心,如果这么生产的话说不准整个城里都有一股尿骚味。再找找其他的办法吧,这玩意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穿越者也是要名声的,李振新可不想自己因为煮尿而名垂青史,这也太不高大上了。
组建正规部队的工作千头万绪,要考虑兵额,装备,军纪,战斗方式,训练大纲,同时也要考虑军官和管理人员。说到军官和管理人员,那就是另外一件头疼的事了。
现有的人员安李振新的要求来说,基本上都不达标,全都是文盲,而且也不怎么具备战斗指挥素养。有人说汉族人的天赋里,战争素养是比较低的。这话还确实有点道理,尽管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军事天才,可那是在大的基数和机会的选择中才出现的,普遍来说因为生产方式的问题,普通的种田民众确实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有大量的战争锻炼机会。
不说草原上的战争本来就多这个原因,就是平时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