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吴又可医科大学(1/2)
统计数据似乎还不够细化!李振新确实不知道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方式,不然他早都在境内使用上了。好看看,每年真实情况的变化。
财政收入增加了,首要解决的还是教育和交通问题。改善交通环境,各地的府县动力都比较大,他们基本上都会想办法,将自己的那部分财政收入拿出来进行投入。
教育这块,动力就有些不足,口号喊的震天响,实际推行却不尽如人意。这玩意投资高,见效慢,运营费用高、人人都说是政绩,可实际情况是从上到下支持力度都不够,玩不出什么名堂。
从统计上来的情况看,也就延川县的适龄儿童就学率比较高,能有个百分之六七十,不光是男童、女童也有不少能够入学。全县有小学堂近十个、中学堂三个、还有三个职业工读学堂,就学人数过万。除了这个县以外,其它地方都是能应付就应付。绝大多数县只有一个小学堂、各个府州基本上都是把一个中学堂作为标配。
“先生、教育方面欠账太多,这样、军政府明年拿出三百万两银子,补贴地方教育建设。这三百万、一百万用来建设校舍、一百万用来补贴教室工资、另外一百万作为学生入学费用补贴。还有以后每年军政府关于教育方面的投资,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两成。”
“王爷、这堂建设上、还是大学建设上?”宋老头觉得这些钱有点少,不好分配。
“这些钱都用在中小学和职业学堂上,大学费用专项解决。军政府每年拨五十万两、振川公司出一百万两,咱们还要在各个企业身上打点秋风。奔驰厂做个表率,每年捐十万银元用于大学教育发展。一年凑两百万的大学教育费用,不知道够不够用?”
“够用、现在不算讲武堂,全部大学生不足一万,平均下来每人一年开支都过百两了,绰绰有余。”
“既然有富裕、吾看就再多办几所大学吧,甘肃和四川各开一所师范大学,在长安办一所专业的医科大学。”
讲武堂那边的费用由军方解决,所以算下来大学教育的经费还算宽裕。甘肃和四川都没有大学,整个体系内也缺一所大型的医学院,只是在军政大学设了分科。所以趁着经费富裕的时机,再办三所大学。
医科大学的名字李振新力排众议,直接用吴有性的字命名。无论是从私人感情,还是其所做的贡献,李王爷都觉得用这个名字当之无愧。
办一所大型医学院,不光是要花钱的问题,师资力量就需要大费周章的来解决。尽管军政府体系内,医生并不是很缺。但能开宗立派,能搞正经医学教育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吴有性去世以后,医学这块,缺一些能拿住事的学术大牛。
“向全天下揭榜,凡是在医学和医术上有过人之处的人都可以到医学院应聘教授。一经录用,以国士之荣待之。”
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这个时代民间应该还有一些医学奇人和大牛,不像后世,所谓的民间牛人基本上都是骗子。
除了本国的医生以外,国外的医生也可以引进一些。无论是东西方的医学,目前都还处于进入现代化之前的阶段。此时的西方医学,在手段上并不比中医丰富多少。不过他们在一些方面的突破,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广泛进行社会招聘、还有一个考量。当前整个医学体系基本上都是吴有性这一派建立的,这不利于医科的多元发展。在这个时代,任何一派的医学都有大纰漏和不合理性,所以多元发展,是必须要展开的。
“啊……”
河南嵩山,一处山谷里,传来了一声声痛苦的嚎叫。
“稍微忍一忍、骨头接好就不怎么疼了。”
“刘大夫、我这腿以后会不会落下残疾?”
“看这个情势应该不会、不过你也不应该掉以轻心,吾给你给的祖传药膏要按时贴敷,还有内服的生骨药,也不能间断。”
“刘大夫、你的大恩德等俺的腿长好了,一定过来好好报答。”
“不用了、我这几天就要去外地,你过来家里也没人。”
“大夫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多长时间回来?”
“去长安、至于能不能回来,就看造化了。”
嵩山山谷的刘大夫,和众多医生一样,他们在得知医科大学招录教授和讲师的事情以后,就纷纷准备去长安一试身手,博一把前程。
吸引他们去长安的,不光是物资待遇。还有巨大的名利诱惑,要是能在医科大学立住脚,往小里说,是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往大里说,那可是扬名立万、开宗立派的巨大机遇。自己所代表的医学流派能不能登堂入室,就在此一举。
涌入长安的医生数量之多,有点朝出了李振新的想象。大小医生再加上他们的徒子徒孙,居然有三四千人。咱们国家果然是人口众多,感觉干啥事的人只要集中起来数量都不会少。
“王爷、来的人有点太多!我看咱们快点搞完考核,把他们打发走算了。”张同敞对聚集了这么多人,意见很大。三四千人、人吃马爵的,接待费都要花去不少。
“这么多名医聚集于此,怎么也不能浪费了。在长安举行为期十天的名医论坛、所有过来的医生自由组织进行讲座。十天后,他们进行内部投票选出八十人进入医学院当教师。现有的医学院高层,通过这几天的观察自行聘请五十人进入教师队伍。”
“这些人鱼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