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会谈老友(1/2)
王朝阳道:“徐副台长不用着急。我人已经过来了,就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我暂时在省城这边留下来,等您的好消息。”
徐鹏梅依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点了点头说:“那么很好,你暂且安置,我仔细考虑一番,会尽快组织内部讨论会的。”
当天中午时分,王朝阳和甄沫一起吃了饭。而后甄沫赶回剧组,接下来王朝阳只能单独行动。
王朝阳在省城这边有许多朋友,这一次他抽时间去见了葛庆利和刘芬明两位教授。前段时间因为研讨会的关系,两位教授给予了极大帮助,王朝阳这次来省城也特意来略表谢意。
原计划是想请两位教授吃饭的,但刘芬明教授坚持说外面吃的没有家里的好,到最后便留王朝阳在家里吃饭,刘芬明教授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丰盛的晚宴,这让王朝阳着实有些不好意思,原本是来请客的,到头来却变成了蹭饭。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因为双方关系非比寻常,没必要拘泥于表面形式。更何况除了蹭一顿晚饭,王朝阳还打算在葛庆利家蹭上一个房间,晚上过夜。
晚上吃饭时,葛庆利提到一件事情,说是王朝阳上次的三篇论文影响非常广泛,以至于好几位负责学术杂志的老朋友都主动的找到了个自己,希望能将王朝阳介绍给他们认识一下。
葛庆利的意思是,如果王朝阳这几天便利,他可以组一个局,让他跟那几位朋友会会面。
王朝阳此行的主要计划虽然是请甄沫演出,但当然不会介意同葛庆利那个圈子里的专业认识会面。事实上王朝阳也十分清楚,葛庆利口中的老朋友,想必都不是寻常之辈,能够以这种形式拓展人脉于自己是相当有利的。
考虑了一下时间问题,王朝阳觉得明天上午可以不用着急去省电视台。
葛庆利也思虑了一下,道:“明天上午正好。明天上午学校那边会举办一场讲座。刚刚说的几个老朋友都会出席。你不妨也参加一下。中间再专门挑个时间,大家坐下来小范围的交流交流。”
王朝阳一听这个主意非常好。于是这样便敲定了明天上午的行程。
第二天早上王朝阳首先给徐鹏梅副台长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上午有其他安排,会在下午过去见面。
徐鹏梅道如此正好,她会在上午组织台里内部讨论会,估计结果最早也要在下午才能出来。
王朝阳随葛庆利一同赶到学校时讲座还没有开始,但会场中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生和工作人员进入。但凡见到葛庆利的人都会充满敬意地问候一声“葛教授好”。
王朝阳看得出葛庆利在学校里的威望非常高。讲座开始之前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葛庆利只带着王朝阳跟他那几位老朋友做了简单的介绍。在讲座开始之后,王朝阳在听众席的角落里随便找了一个座位坐下,专心致志地扮演起听众来。
王朝阳的年龄只比在校学生大几岁,加上穿着朴素,此刻坐在听众的海洋里,跟普通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讲座正式开始后,王朝阳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才知道,这是一场系列讲座。葛庆利教授的那几位朋友会轮番发言。演讲的主题都是围绕在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王朝阳听得十分认真,他发现葛庆利的这几位朋友都是具有真才实学,讲得非常精彩,思想鞭辟入里。王朝阳尤其欣赏的是他们在演讲过程中会列举多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生产实际中的,是在书本中看不到的,令王朝阳感触颇深。
因为演讲确实十分精彩,所以在鼓掌时,王朝阳也是不遗余力。
这场系列性演讲结束于上午十点半,结束之后便由葛庆利牵头,把他的那几位朋友和王朝阳聚在一处,众人找了一间空闲的教室,随便坐下来交流起来。
葛庆利的那几位朋友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初见到王朝阳这般年轻时均感到诧异,因为此前他们都读过王朝阳的三篇论文,算是慕名而来。之前总是设想,应该是业内隐藏大佬,如今相见实在不敢相信,那三篇论文竟然是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写出来的。
众人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之后,葛庆利的那几位朋友主动提出希望能跟王朝阳达成一个约定,因为他们都是搞学术杂志的,希望以后王朝阳能够定期提供一些稿件。
对于这个建议,王朝阳欣然接受。并且他已经想好了主意,不但自己会定期发出一些论文稿件,回去之后也会号召办事处的其他人积极发表论文,尤其是张苗苗。因为学术论文的发表不仅仅是对整个学术界的一种贡献,对个人的思路整理和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的。
因为聊得十分投缘,所以气氛非常放松。王朝阳便顺带提出了一个想法,他希望有机会能做一个红星厂的内部学术杂志,上面发表一些见解性文章,可以供内部技术人员传阅。
这个想法是非常超前的,因为当代只有一些超大规模的企业才有能力拥有内部杂志,像红星厂这种刚起步的企业是完全不具备条件的。因为杂志的发行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不过王朝阳的这个大胆的想法还是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葛庆利就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王朝阳。并且换个思路,王朝阳可以鼓励红星厂的员工尽可能多地发表论文。
这几个朋友都是这个行业的人,免费给红星厂提供期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