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歪打正着(1/2)
但在决定了第三军和第六军去山西以后,崇祯再一次的因为一件事情犯难了。
还是缺人闹的。
没办法,现在崇祯手底下能够信得过的,可以有这个能力单独统领一个军的将领全都被派去当军长......
不对!
崇祯突然想到了被派往辽东的金声。
虽说崇祯一开始并没有让金声去独领一军的想法,但也没办法,现在崇祯手下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先让金声顶上,顺便再从孙承宗那里要上两三个人,完美!
至于那个什么参谋部的组建,崇祯现在还没有这个想法。
还是一句话,缺人闹的。
没有人组建出来这么一个空壳子部门有啥用?让金声在里面养老?
崇祯的打算是等到大明军官学院第一批学生毕业以后再考虑把金声给弄回京城塞到参谋部里面。
包括今后的孙承宗,都是要被崇祯调回来塞到参谋部里面去的。
“哦,对了,承恩,去宪兵队说一声,让宪兵队调出来两个团,跟着一块去大同镇,去好好的纠正一下大同镇那边士兵的军规军纪。”
考虑到金声以及孙承宗派过去的人有可能人生地不熟并不怎么好管那边的士兵,崇祯决定关门放宪兵队。
宪兵队的兵源其实很好找。
之前新军三万预备队,两万组成了炮兵一军,剩下的一万人就是宪兵一军。
而且宪兵的训练也简单得多,就是军规军纪。
这些他们都曾经学过,要做的不过就是将其烂熟于心以后去做纠察。
为此,在一个月前,崇祯还让毕懋康重新设计出来了一种子弹,利用软木作为子弹,发射药也适当减少,基本上就是要做到在三米距离之nèi_shè击不会将子弹射进去。
这就类似后世的橡皮子弹,不过比橡皮子弹还要厉害一些。软木再怎么软,比起来橡皮弹头,也是硬了很多,打在人身上打个骨折骨裂都是小意思。
这便是宪兵的专属装备。
毕竟崇祯还要考虑到暴力抗法的问题。
万一要是遇上什么刺头非得跟宪兵硬刚,那么这种软木子弹就会教会他们做人。
不过这种子弹在被研发出来之后一直都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京营的士兵用不上是因为这群人在当初崇祯检阅军队的时候已经被火枪齐射、迫击炮齐射给吓破胆了,没有那个胆量反抗。
白杆兵、原先新军加起来的四万人,则是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暴力抗法的问题。
虽说违反军规军纪是常有的事情,但违反了人家愿意挨罚。
不过这次去大同镇崇祯可就不会想的那么美好。
大同镇的士兵守卫边疆多年,没有京营的这种娇气。同样的也没经过政委的改造,对于崇祯没有那种近乎于盲目的追随。
所以闹事是肯定的,就看闹的是大是小罢了。
“对了。”
崇祯在将上面的这些事情交代完以后,突然才想起来一件几乎要被他忘记的事。
“山东的那十万人到哪了?”
到哪了?当然是到山西边境了。
若不是因为这十万人,温体仁也不会急吼吼的要把所有的兵力都给集中到一起。
“老夫现在最庆幸的,便是当初错误估计了这些民众的速度,提前一个多月来聚集部队啊。”
八月十号,温体仁在跟孙奇逢相对而坐喝茶的时候感慨道。
自从两人到山西上任以来,合作的还算是愉快。
孙奇逢能够跟那些大儒们每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来重新对自己负责的那一片四书五经进行修改,是真正的做到了“无案牍之劳形”。
关于他这个左布政使应该干的事情,让温体仁直接给包圆了。
温体仁这个权力欲比较强的人,也因为能够真正的执掌一省而尽情的享受那种感觉。
(明朝没有省,只有布政使司,但掌管一省说起来比掌管一布政使司要顺口一些,就这么说了,大家能看明白就行。)
所以这俩人也时不时地这么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维持一下表面的塑料兄弟情。
“长卿何出此言?”
孙奇逢虽说对于政事没什么兴趣,但对这种闲扯淡,还是有听的兴致的。
“还不是军队的事情?本来老夫打算便是在山东民众到来的时候就开始对那些豪门大户进行清算,但这不是正好赶上了大同镇的事情吗?”
“夏峰先生您也知道,这大同镇可是去了陛下派来的大多数兵力,若是他们被牵扯在大同镇没法脱手,那还是有些麻烦啊。”
“现在倒好,老夫估计错了山东民众到来的时间,这个时候,陛下也已经做出来了决定,第三军跟第六军不日便可以抵达大同镇,到时候,老夫也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不然,若是将那些民众晾在那里几个月的时间,说不定就会人心惶惶,造成民变啊。”
温体仁这话说的倒是有感而发。
原本他以为山东的这些民众最多在六月份就会到达山西,所以他在五月末向所有山西境内崇祯派来的军队传信让他们汇合。
但谁成想出了大同镇那档子事,一开始这可是让温体仁好不着急。
正如温体仁所说,原本山东的这十万人就是背井离乡来山西的,你再给人家晾在一边不管。虽说每日有吃有喝,但时间长了,谁会确保没有人有些什么不该有的情绪啊?
这时候,万一有人一挑拨,这十万人闹起来。完了,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