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中转站澎湖诸岛(1/2)
澎湖诸岛上。
五艘海船已经靠岸,这是一个港口(后世的马公港)。
此番南下刘一二、刘四五一共带了五百个百姓,他们正在澎湖岛海盗的领队下从船上下来。
在经过了海上的一个多月的颠簸之后,他们终于再次踏上了土地。
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刘一二、刘四五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岛屿。
在诸个岛屿外围,海水十分汹涌,但是岛屿内部的水静如湖(所指的是澎湖湾)。
而且海水的颜色也是蔚蓝色的,在晴朗阳光下,反射出十分美丽的颜色。
刘四五道:“大哥,你看这片海水真好看,莫非这就是赵东家图中所绘的澎湖诸岛!”
刘一二说着:“这里确实是澎湖诸岛,我们要去的毗舍那就在岛屿的那头。”
虽然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就在岛屿的对面,隔着海峡隔海相望。
据说那片土地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是他们此番南下的终点。
刘一二道:“这样温暖的天气,种稻就很好。”
刘四五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道:“想起小的时候,爹娘在地里种稻,一晃二十四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回到以前的日子,真希望爹娘还在。”刘四五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刘一二唏嘘不已,拍着刘四五的肩膀,“有生之年若是回到北方,一定要去爹娘坟头上柱香。”
刘四五转过头去,任凭泪水模糊了视线,然后目光就注意到了那些百姓的身份。
他们的身份是流民。
宋国和蒙古开战,战马踏碎了土地、战刀割倒了麦苗、大火炙烤了田地,还有旱灾水灾的交叠。
天灾**!
他们被迫南下,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刘四五想起了二十四年前金国亡国的那一段岁月,他们也是辗转南下,父母死在了路途上,为了活命,刘四五与哥哥刘一二还吃过人i肉、吃过观音土、树皮等,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
如今到了澎湖诸岛,百姓的生活有了一丝期盼。
与北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气候要比北方的温暖不少,经历了海上航行之后,他们的衣衫看上去却并不是很邋遢,而且比从北方来的时候还要胖上一圈儿。
这也得亏赵东家的周详考虑,若没有赵东家,他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就会死在北方,就算平安到达南方,那样的日子也不会很好,往往会被南方宋人隔绝在边境地带,依然过着那种日子。
在刚上船的那一刻,他们大多是不安的。
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那些苍黄浑浊的水波上,船只摇摇晃晃,有许多人并没有坐过船,他们上船之后,大多晕船。
还好准备了晕船药。
还有他们大多是种地的百姓。
去海上,难道是去当渔民?
据说东南沿海的渔民都是过着打鱼的日子,出海之后还会遇上海盗。
遇到海盗了,那不就白忙活了。
刘四五他们就尽力安慰这些百姓,老百姓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终于安静下来。
到了澎湖诸岛之后,这才放下心来。
“四五叔叔,你看那些鸟好白、好漂亮啊!”小姑娘叫小白,只有六岁,还是第一次见到海鸥,此刻高兴地跳了起来。
刘四五将小白举了起来,然后抱着坐在他的肩膀上,小白高兴地叫了起来。
“小白,这样你就可以看到这些自由飞扬的海鸟了。”
身后小白的爹娘看到小白高兴的样子,也很高兴。
海岸线前头是一座海港。
海港前停靠着海船。
百姓们依次下了船板,来到了港口,下了港口,仰头看去,看到山坡上的一间一间的房屋。
沿着几公里的海岸线而上,都是一些新造的房屋,看上去就像鳞次栉比的鱼鳞一样,很是整齐。
房屋并不多,只是建立在港口中转站上的房屋。
这些房子都是泉州来的工匠、泥瓦匠们建造的,屋子被建在三面环海的山坡上。
他们在建造完这些房屋之后,就和一部分海盗与士兵先去了毗舍那,他们要在稀少人烟的毗舍那建造房屋。
据说先去了后世叫“台南”的地方。
等房屋建造好后,再让这些百姓去那边。
而且眼下海洋上,很可能会出现台风。
十六岁瘦瘦高高的姜才已经带了一些海盗来迎接这些百姓,李源则与刘一二去探讨这些百姓的生存安排。
这些百姓不是东南沿海的渔民,所以出海打渔并不适合他们。
沿海的高地上,有土地,不过很是贫瘠,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暂时只能种一些适合贫瘠土地的种子。
比如黄豆。
不过李源打算在岛上种植丝瓜、西瓜、哈密瓜这三瓜。
岛上的农业基础薄弱,基本上要靠泉州补给或者是在贸易线上掠夺其他商船的物资,若是没有,这些海盗就会出海打渔,然后将打来的鱼都晒干或者用盐腌渍起来。
这次主公也从泉州路迁来了一些佃户,这些佃户为了得到免除两年税收的机会,就来了澎湖这边。
还有一些渔民。
......
海港屋舍。
小白从刘四五的肩膀上下来了,走入这些用石头建造的房屋里,光是用这些房屋,就用了三合土(石灰、陶粉和碎石),房屋与围墙都用到了三合土,还有石头的缝隙都是用三合土填充起来的。至于屋顶,则是用了轻质的木头,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