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任尔施为(1/2)
其实对于战争这回事儿没有啥好说的。
草原民族和汉人的冲突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这种冲突几乎在整个种花家的历史上都能看到,所以姜云枫自然是知道这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而且对于这个时期的西汉人来说匈奴更多的还是一个心结,一种烦闷。
卫霍两位神将创下的真可谓是不世之功,而后来李广利的失利让所有的汉人都感觉失落,甚至是愤怒。
所以,对于西汉人来说与匈奴的战争是有一层特殊含义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但绝对要多于其他的朝代。
现在西汉的势头是好的。
内乱平复,发展也稳定,今年徐扬两州那边还多了三万余亩新开垦出来的荒地,而且还是利用战俘去耕种的,这会让西汉明年的财政得到很大的缓解。
财政得到缓解了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赈贷贫民,降低赋税,甚至是免除徭役。
这是一种链式反应,只要西汉不出现那种属于不可抗力级别的意外,那么西汉的稳步向前发展的脚步就不会停滞。
而当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西汉的实力就能够抵御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抗力因素了。
如自然灾害以及兵祸等等。
不过姜云枫不知道的是,在他还未收到汇报的情况下赵充国这个一向稳重的太尉却有了激进的动作。
自从第一批放归匈奴的战俘离开居延进入草原开始到阿都沁夫的回归,再到陆陆续续地有不少战俘回归,赵充国的心已经越来越坚定了。
在十月的开端,也就是距离放归战俘的两个月之后,居延这边一共接收了十二名返回的战俘。
而这十二人并不是所有选择返回居延的战俘,只是居延选择接收的人数是十二人。
其中还有二百余人也想要如同这十二人一样返回居延,但却被赵充国给拒绝了,原因就是他们都是空着手回来的。
对于战俘,赵充国只想要那些有价值的,而不是废物。
虽然从匈奴带回来的战利品并不能够完全体现一个战俘的价值,但却也能从侧面去佐证一个人的心理以及能力的高低。
除去最先归来的阿都沁夫之外,其他十一人也是各自带回了一些战利品。
他们有的人是像阿都沁夫那般返回了自己原本的居住地,在发现自己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之后怒气横生,在经历了一番杀戮之后带着能带上的战利品返回了居延。
还有一些人已经绝了返回自己居住地的心思,他们选择随便找一个小部族加入进去,但几乎所有的部族在听到他们是自西汉返回的战俘之后无一例外的拒绝了。
就如同汉人无法信任匈奴人一样,匈奴人也无法信任在西汉居住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战俘,即便他们本来就是匈奴人。
虽然大部分都不是自愿的,但不得不说这些战俘还是为保卫这些突厥民众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的,而且还落得个家财尽失的下场,这就让那些战俘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匈奴已经没有家了,而其他人又不愿意接纳他们,再想想在西汉当战俘的那段日子,心里的落差感油然而生。
放了那么多的战俘,但有利用价值的就只有十二人,这个比例实在是有些低了,但赵充国已经是很满意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想让一个人完全背离自己的国家甚至是民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时代的偏见实在是太严重了,严重到了想要融入的话需要以年为单位。
而且还不是一年两年,极有可能需要十几甚至是几十年。
十月份,草原已经彻底进入了冬天,下雪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在这个时候赵充国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决定早就做好了,但决心是最近才下的。
看着面前那些一脸麻木的战俘,赵充国挥了挥手。
很快,十二名汉人士兵走到了他们的面前,手上还托着东西。
所有人都是一脸迷茫的看着赵充国,唯独只有阿都沁夫的眼中暴射出别样的光彩。
“在半个多月之前,你们之中最先回来的那个人对本太尉说给他三百骑兵,他还我一个被搅地天翻地覆的匈奴。”
“现在,你们面前的是大汉出产的武器、保暖的衣物以及皮甲,除此之外本太尉还会给你们每人一匹战马,五百骑兵相随,让你们去草原上放手施为。”
“你们可以拒绝,但这个机会仅有这一次,失不再来。”
其实这十二个人中就只有阿都沁夫的情感最为强烈,其他是一个人基本是在看到自己曾经的家人和财产都被他人占据或者被同族排挤之后产生了投靠西汉得过且过的想法。
至于他们杀的人和带回来的东西大都是处于一时的愤怒,而不是像阿都沁夫那样有目的而为之。
而且这十一个人中只有六个是懂汉话的,还有五个不懂的,因此在赵充国的话音落下之后他们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唯独只有阿都沁夫,他在听了赵充国的话后毫不犹豫地上前一步,接过了他面前的士兵所托着的东西。
然后,或许是阿都沁夫的带头作用,也或许是赵充国的话给了他们复仇的希望,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怒火,剩下的十一个人也很快接过了他们面前士兵手上的东西。
东西不多,一身羊毛线织成的上衣和裤子,一件皮甲,两个羊毛护膝和一把长刀。
再加上他们自己身上穿着的羊皮袄,这样的装备已经算是比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