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意在交州(2/3)
,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严本身的心术不正,但是诸葛亮从大局考虑,对他还是比较容忍的。只是在北伐期间,李严干得事情确实有点离谱了。
公元230(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上奏弹劾李严说:“自从先帝驾崩,李平的心思全想着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稳处世求名,全不忧虑国家大事。为臣北往出兵,希望让他带兵前往镇守汉中,李严再三借口推辞,并无前来汉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连并起来,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为臣打算西征,想让李严主管镇守汉中,李严却说司马懿等在那边开府召聘人士作大官。为臣心里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临行之机逼我给他一些利益,于是为臣上表奏任他的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给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决一时的急务。李严上任后,为臣将大小事权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的厚待李严。正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批李严之短处,不如对他褒扬鼓励。只是认为李严本性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些荣誉、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这是为臣愚暗,说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于是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所以李严被废弃,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心思不正,如果他要是能一心向正,辅佐刘禅,根本不可能会丢失官位,诸葛亮对他也是一再忍让,只可惜当他的手到北伐的事上时,注定是不可能原谅的。
就像许攸,你不能说他没有才吧,曹操还不是照样杀了,为什么?留着没用啊,有才但不能为自己提供作用。同理,曹操登上魏王之后,还逼死了重臣荀彧,老臣崔琰等等,他们没有才能么?自然是有才能的,尤其是荀彧,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大业,问题是那个时候的荀彧对曹操政治集团的利益有损害,因为他始终是心向汉室,所以他没了。
使用人才的前提是他对一个势力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不然还不如一个普通人,种地挖土还能提供税收。
其余三人就没有多少可以介绍的,被诸葛亮罢免或杀掉的所谓的蜀汉“人才”,不是心术不正,就是对季汉根本不稳定。他们再有才能,也要对季汉能起正作用才行啊,你起负作用留着干嘛。
“子虎啊,我师兄来了,主公又添加了一个臂膀。”庞统笑道,看着张泉,点头道。
“是啊,士元兄,听说你师兄诸葛亮颇有才能,你觉得你和他的才能相比如何?”张泉打趣道,都说卧龙凤雏,看上去应该是齐名的。
“子虎你有所不知,扪心自问,在这一点上,我确实比不上我师兄。”庞统摇摇头,苦笑道。
“就是你知道,有的人天赋平平,但很努力,他就脱颖而出。或则有的人他不努力,但是天赋过人,也能脱颖而出,我这个师兄就不同了,他就是属于那种又聪明又努力的那种。”庞统叹了一口气,努力只能拉平相同天赋的人的差距,当别人的天赋比你高,又和你一样努力甚至比你还要努力时,你根本不可能比得上。
“哈哈,看不出来士元兄如此推崇你那个师兄。”张泉笑道,确实,又聪明又努力,就是一个怪物。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那个师兄常常自比于管仲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