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深耕技术,铁丝网(1/2)
“太子爷,明……明白?”王兴宗先是眼前一亮,随后警觉地往四下里看了几眼,嘴唇嗫动了两下,欲言又止。
很显然,觉得丰收之事是“太子爷庇佑”是一回事。知道“太子爷怎么庇佑丰收”是另外一回事。牵涉到太子爷神圣性的问题,王兴宗紧张得很,不知是该继续问下去,还是赶紧转移话题。
朱标却摆了摆手,道:“用不着那么紧张,此事跟什么太子庇佑没什么关系。”
“那太子爷的意思是……”
“我记得,所有夏尔马的农具,都是特制的?”
“确实是这样。”王兴宗道:“一头夏尔马,最少能有两头牛那么大,现有的农具都不合用。所以,它们的农具都是特制的,比寻常农具要大得多,重得多。”
朱标道:“这就是关键了。看起来,将士们屯田,跟寻常百姓,是一样耕种。但事实上,那夏尔马犁地,比一般牛力或者人力犁地,要犁得深得多。”
说话间,朱标拿起桌上的宣城兔毫笔来,写下了两个大字:深耕。
“深耕?”王兴宗道:“深耕就能丰收?”
“深耕可以促进丰收。”朱标道:“其实,将士们开垦的荒地,都是以前的有主之地,土质本来是很好的。这些年无人耕种,长了杂草,又相当于休耕了几年。开耕之前,大火一烧,那土地真是肥得很呢!”Ъ
王兴宗道:“百姓开的荒地,也是如此。这深耕的作用,真那么大?”
“当然大了。”朱标仔细回想着来自后世的记忆,道:“其一,深耕能加厚土地的熟土层,让庄稼生长的土层更加通风透气透水透肥。其二,深耕将地表的杂草种子、害虫之卵耕入地底,减少杂草害虫对庄稼的危害。其三,粮食生产,要消耗一定的地力(氮磷钾)。深耕将深层的土质翻出,那里地力(氮磷钾)充足,相当于多施了一次肥,庄稼自然也就长得好了。当然了,这里还有一个关键。”
“什么关键?”
朱标道:“咱们的军屯,主要种的是麦子。麦子这玩意儿的根特别深,一般情况下都有六七寸。而一般情况下,百姓耕田的深度,却只有四五寸,不利于麦子的生长。”
王兴宗道:“所以,深耕对小麦的增产奇效?!怪不得,怪不得军屯如此立杆见影。即便管理最差的田地,都要比百姓们的田地,多一成的产量呢!”
“所以嘛……”朱标微微点头,道:“这次的丰收,是深耕所致,跟什么太子庇佑全然无关。”
“但是百姓们以为这丰收,是太子殿下庇佑,也不是什么坏事。”王兴宗道:“殿下不是想从山西,往外移民么?原来的百姓们,听说移民之事后,吓得一袭三惊。现在,一传十,十传百,不知多少百姓的心思已经活泛起来了。”
朱标道:“恐怕,百姓们心思活泛,更多的是因为这军屯的巨大好处吧?”
说是军屯,但那些集体农庄的军人们,也就是保留着军籍而已。事实上,朝廷已经告诉他们,以后非朝廷发生巨大的危机,是不会调动他们了。他们可以在此地安心落户,娶妻生子。
那些有家室的,也可以把父母妻子从老家接来。
朝廷会无偿给他们一亩的宅地,甚至会出资帮助他们盖房子。只是私人的房产,这盖房子的钱最终还是要还的。
这和移民有什么区别?
百姓们已经能猜到,如果移民的话,大概会采用这种方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王兴宗道:“一亩地产三石麦子,一百亩地就是三百石。虽说是军屯,马匹、农具、种子,口粮,甚至夏尔马的草料,都是朝廷的,所以要上交一半的收成。但是,留在自己手里的,也有一百五十石啊!乖乖,这可是两个县太爷的俸禄!那大柳庄的军屯,就建在山西。周边的百姓们知道将士们的收入之后,眼珠子都红了!还有不知多少媒人,上赶着给将士们介绍媳妇呢!有些将士,简直都挑花眼了!”
这话当然是真的。
这年头,一个县令的年俸才七八十石。一个男人,能有一百五十石的年收入,那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虽然说县太爷更体面,还有免费的官服、笔墨纸砚、仆役等福利。但是,女子们总不能人人嫁县太爷不是?
那些屯田的将士们,真成了附近未婚女子眼中的香饽饽。
什么?普通百姓,也可以开荒?
一来,是山西人口相对稠密,没那么多荒地。要不然,朱标为什么选择从山西移民呢?事实上,将士们的屯田之所,本质上是收缴的大元朝廷的‘官田’。pδ
二来,没有夏尔马,没有朝廷提供的先进农具,没有集体的修建水利工程,没有将士们的互相帮助……类似普通百姓,完全种不了这么多地,自然也就没什么好的收成了。
所以,如果是这种移民的话……对于那些世家大族来讲。将本族的一支,在朝廷支持下,迁移到别处,开枝散叶,还真是不错的选择了。
普通百姓们,面对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当然也不淡定起来。胆小的,就想看看,能不能把女儿嫁过去,找个好姑爷。胆子大的,则想着自己移民了,成为附近小娘子眼中的如意郎君了。
当然了,“太子庇佑”的传言,威力也是很大的。很简单的道理,百姓们不愿意移民,很大的原因,是不愿意面对未知的命运。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