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朱棣的郁闷(1/2)
如果李景隆发现北平城难以攻克,真的会跟北平城死磕直至攻陷的那天吗?
李景隆只是自傲而已,真心不是一个纯天然的傻子。
他在之前几场战役中指挥差劲,可是掌握了一系列军事理论为前提,一旦有将理论转为实用的时间,也许真的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将?
北平是一座坚城,想攻克本来就不容易,一旦又是兵多粮足的话,守城的朱高炽不乱下命令,可以分辨诸将校的意见对或错,哪怕有天会失陷也该是打到出现粮秣危急的那一天。
防御坚城,但凡粮食充足,人心能稳定,指挥官不头脑发昏,想失陷并不是那么容易。
朝廷军看似攻打得很猛,一些行家看来却是能发现纯粹硬打而已,从而猜测出朝廷军的将校根本没有在真正卖力。
朱棣问道:“张玉在昌平州?麾下五千马军与两万步兵?”
吕阳已经感觉是真的打乱了朱棣的部署,应了声:“是。”
在之前,朱棣并没有讲出想用北平当诱饵的事情。这种事情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有第二人知道就会有泄密的风险。
现在,朱棣能怪吕阳做出那一系列安排吗?有人为了自己的事业殚精竭虑,事先也有请示,得到同意之后才去执行,怎么去怪呢?
另外一点,其实朱棣之前也是拿捏不准李景隆有多大的能力,朝廷大军中的其余将校有多少能人,同意了吕阳做出那些部署算是一种加注。
等到攻打北平的朝廷军打了一个半月,付出极大的伤亡依旧极少能够杀上北平的城墙段,用已经发生的事实……,也就是朝廷军没想象中那么能打,去责怪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怎么都不合适的呀。
所以,朱棣的一些部署出现不合时宜的情况,不是吕阳的错,完全是李景隆的错呀!
真的是朝廷军队太菜鸡吗?他们之中的新兵和屯兵占了多数,好多人的第一战就是面对攻打一座坚城的任务,一时间攻不下挺正常的。
不得不说的是李景隆进行了很多“助攻”操作,比如先甩锅给认真执行命令的郭英,后来又写信回中枢朝廷告将校的黑状,仅是甩锅给郭英就是昏了脑子的行为,告将校黑状的消息又没有捂住,就问问还有没有将校愿意真心给李景隆卖命吧。
好家伙!
认认真真执行命令不敢打折扣,是不是胜利没有功劳,战败要承担全部责任?
这特么好多将校明明还没有与燕军交战,事先就预言自己会投机耍滑。
这么一搞,赢了就全部是李景隆的功劳,但凡战局有所不利,哪怕是听从主帅的指示,一点都没有打折扣,某个将校还是会被丢出去顶罪?完全可以想象朝廷军的内部氛围会是怎么样了。
久久没有说话的朱棣心情郁闷地让其余将校先退下,留下了吕阳、朱高煦、朱高燧和丘福、朱能、张信、陈亨。
朱棣问吕阳,道:“你已洞悉我欲将行何事罢?”
这话问的,不太好回答。
说是已经洞悉,岂不是说能将朱棣看透;说没有察觉到,朱棣就该觉得吕阳不老实了。
老朱家的臣子不好当,关于这点绝对要有足够清醒的认知。
吕阳知道不是随随便便能够糊弄过去,可以承认那么一点点,不能全部承认,还要给朱棣一个来解决麻烦的方案。
作为人主的朱棣不光要听,还要将这一次谈话的主动权捏在手里。
所以朱棣听明白了吕阳的一些意见,立刻说道:“张玉需率军频频袭扰朝廷大军,使之以为我军迫切援救北平。如此一来李景隆必急攻不休,迫使大军疲惫,心生怨气。”
早就加入造反大业但是有过待价而沽行为的陈亨急切得很,请命道:“王爷,请允许末将前往张指挥使麾下,为王爷大业而效力。”
张玉是朱棣“三护”指挥使之一。
另外一个“三护”指挥使卢振在朱棣发动之前背叛了。
其中一个“三护”指挥使到现在都还没有露过脸。
朱能?他之前只是“三护”的副指挥使,夺取北平九门有功被授为指挥同知,随后又在攻打耿炳文所部时立功晋升为都指挥佥事。
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已,朱能连续爬升了好几级,一下子变成正三品武官,可见是多么得朱棣的喜欢。
与之相比,本来就没有官职的吕阳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什么后勤总管和谋臣都属于是朱棣的“亲信”和“亲随”一类,不是大明的什么正经官职。
陈亨在好多年前就是从三品的都督佥事,品秩上低于张玉,没有歇上一段时间,也没有跟朱棣麾下将校磨合,提出要去张玉麾下效力的请求,可见急于立功的心态有多么明显了。
恰恰就是因为陈亨立功的心态那么迫切,搞得朱棣认为陈亨不适合去张玉那边。
朱棣现在只是想给李景隆制造一种紧迫感,不是要马上出兵为北平解围,逼迫李景隆过甚会弄得过犹不及。
“你带兵去宣府罢。”朱棣说道。
陈亨一听觉得也行,那边的“塞王”没了,恰好去拉原先听命谷王的兵马给朱棣麾下增加兵力。
不再给任何人讲话机会的朱棣,说道:“咱们啊,便在永平驻扎,各自把麾下的兵马练好,要做到号令通行,不能像李景隆麾下的大军那般杂乱无章。”
这是极为稳妥的选择!
毕竟,朱棣收归了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兵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