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态势逐渐明朗(2/3)
一种文职。现在,司徒要成为远征军的主将,摆明了就是文武不分。
“文武分明是两宋的事吧?在北宋之前,有能力的人,谁不是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马定乾坤。”智瑶将文武有别的心思压了下去。
文武进行严格区分对一个国家当然有必要,只是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看看两宋和有明一朝就知道是什么后果。
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时间肯定处在和平阶段,失去用武之地的武将一方能不失去话语权吗?一旦文官长时间掌握优势,他们必然会一再打压和剥夺武将的权利。
互相竞争其实没什么,要命的是后面文人会鄙视武人到连觉得进行锻炼都是一种粗鄙的行为,搞得文人全身上下死得只剩下一张嘴,偏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追求合适才是最重要。
当下远远没到智瑶烦恼文武不分的时候,将飘散的思维收回来,静静听着韩庚与孙武商量进军路线,入侵楚国的原军又该是以攻打哪些地方为目标。
听两人的讨论,他们很明白自己南下的目的,不是攻占多少土地或掠夺多少人口、资源之类,简单直接的就是造成楚国更大的恐慌和破坏。
智瑶看他们停下来望着自己,回应道:“暂罢鲁地用兵?可也。”
原军现在还没有全面占领鲁地,也就是鲁国还在苟延残喘。
为了给主战场和其余战场服务,智瑶当然不在乎从鲁地撤兵。
“鲁国现在多的是嘴强王者,真正能打的就一个子路,但是子路又遭到三桓的极力打压。他们的存在威胁不大,今次无法一举灭亡只是我用兵不多,时机合适他们撑不过下一次,我一点都不着急。”智瑶对这点有着清醒认知。
六天之后的某个夜晚,以韩庚为主将的南下大军,他们趁着夜色离开了。
一直在密切注意原军状况的楚军斥候,他们对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出现疏漏,将消息报回去之后,会引起联军高层什么样的反应则是不得而知。
隔天,智瑶接到汇报,说的是楚军再次分兵,抽出三万大军向南方运动。
这三万楚军到底是撤回国内,还是调去加强粮道的保卫,几天之内就会有确切消息。
原因?原军的斥候和侦骑也在密切见识楚军的一举一动。
刚刚从齐地被调过来顶替孙武位置的司马穰苴说道:“如此说来,留在此处之楚军,不过十二三万?”
之前,司马穰苴一直在担任齐地总督的性质,本来还负责钓鱼并宰鱼,后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钓鱼计划遭到中止。
智徐吾说道:“鲁地楚军约四万,‘虎牢’楚军约五万,另有六七万众看顾粮道。此地楚军绝不过十二万。”
楚国前前后后调了多少兵力北上,估计连楚国君臣自己都算不清楚。
原国这边是斥候或侦骑进行目测,得出的就是那样的结论。
对于这一套,原国人其实已经很有经验,谁让“百年战争”阶段的楚军就是这模样,历来不讲严格编制,带来多少兵力全靠楚国贵族的自觉,有时候多报,有时候少报,兵力多寡与构成简直是乱得很。
因为韩庚率军南下,主战场这边的原军数量不增反减。
关于主战场有多少原军,楚军那边能够从旌旗数量辨认得出来。
待在主战场的楚军还有十二万以上,原军则是五万出头的样子。
总的来说,还是楚军占据数量优势,并且一旦事不可为还能退入“新郑”城内,依靠“新郑”变态的防御工事坚持。
“君上,楚君与大臣入城矣!”程武匆匆来报。
智瑶带着一众大臣出了帐篷,前往可观看的位置,确实看到一支队伍在层层大军的保护下,往“新郑”进行移动。
那一支队伍有一杆大纛,本着楚君中在哪,大纛便是在哪的道理,情况一目了然。
司马穰苴笑着说道:“郑君竟敢使楚军入城?”
这里有一个故事,也就是“百年战争”时期,郑国的都城“新郑”遭到晋军的威胁,郑国向楚国进行求援,前来支援郑国的楚军得到接纳进入“新郑”城内,后来楚军竟然从郑军的手里硬抢了“新郑”的控制权。
那一次要是楚国想弄死郑国君臣,几乎是统帅一声命令就能办到。控制了“新郑”的楚军也将嚣张跋扈表现到极致,不过郑国君臣倒是逃过了一劫。
从那之后,郑国君臣再怎么得罪人,历代君臣都不再接纳超过一定规模的他国军队入城了。
智瑶摇了摇头,说道:“我军之威,楚国君臣详知也。”
众人稍微愣了愣,反应过来就是一阵“哈哈”大笑。
明明是楚军的兵力占优势,结果楚国君臣逃进了“乌龟壳”之中,不是怕了能征善战的原军又是什么呢?
楚国君臣怕是应该的。
他们是占了兵力上的优势,奈何一直以来的战损比着实难看,楚军想要杀死一名原军,需要付出至少五人的代价。
现在,原军只剩下五万左右,可是楚军的数量降低到不超过十二万,他们能不怂吗?
认清事实的楚国君臣只知道一件事情,他们回国之后再怎么砸锅卖铁,新军必须组建起来,再不惜代价进行武装和训练,要不然楚国势必成为原国的锅中熟肉。
在接下来,城外的楚军干脆小心翼翼地挪到“新郑”更近的位置,与“新郑”形成一种掎角之势,再也不主动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