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跨时空的交流(3/5)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被老师们反复提到的,就是那个女乘务员表演失重,去拿悬浮在半空的钢笔,最后坐在椅子上。”“这是全球影视剧中第一个失重表演,且不借助任何道具,当时被观众一度认为女演员是不是真的在太空,因此被列入全球影史最经典的情节之一。”
在场同学点了点头,这是他们各系教科书上都有讲述的经典片段,只是不同系的老师讲这个片段用的专业角度不同罢了。
“这个女演员在舱内慢慢走,走得非常慢,看起来就像失重,这是失重的第一幕。”
“然后这个女演员慢慢弯腰拿起悬浮的钢笔,让钢笔在半空中静止,这是第二幕。”
“最后这个女演员十分缓慢的往椅子上坐,系好安全带,但安全带是漂浮的,而且被她收进胸口口袋中的钢笔也差点漂浮出来,这是第三幕。”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这由人到物的细节呈现,就是拍摄和剪辑中的三幕式。”
导演系的同学缓缓点头,思索着楚轩的话,并在脑海中联想课本中描述的画面。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段剧情是从文学剧本的一个整体情节中,分割出来的三个分镜头。”
“为什么要分割出来三个分镜头,而不是两个?不用最后一幕,前面两幕也能体现出很强烈的失重感。”
“就算是现在,如果请编剧来写,请导演来拍,我相信很多编剧和导演只把前两幕弄出来就够了,让女演员抓住浮空的钢笔就行,效果也有了。”
“因为很多编剧创作不出最后一幕,很多导演想象不出最后一个镜头。”
“最后一个镜头的作用是什么,不管是漂浮的安全带,还是收进口袋后要漂浮出来的钢笔,直接将失重这个感觉、这个效果给顶满了,这就是细节。”
在场的人若有所思,他们以先入为主的感观来看待以前这部电影,常听人说这部电影很厉害、很先进,但厉害在哪里并不清楚具体的点。
如果抛出先入为主的观念,结合楚轩所言,最后一个细节镜头他们想象得出来吗?这确实要打个问号。
楚轩看向众人:“为什么学校会把我的三幕式理论用来教学,不在于三幕式这个结构,不在于三幕式这个方法,而是在于三幕式的思维。”
“当拥有了这个思维,它就会逼着编剧把情节创作完整,它也会逼着导演把镜头语言弄完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刚才说的片段为例,三幕式的结果不一定硬要是人物的动作和人物的情绪上给予观众反馈,它也可以是细节,甚至是一些微乎其微的细节。”
“就像刚说的漂浮的安全带,口袋里漂浮的钢笔,如果没有三幕式思维在推着你走,有几个编剧能想出这个细节反馈?有几个导演懂得要做一个这样的细节语言镜头收尾?”
在场文学系和导演系的同学心生悸动,恍然间亦有所悟。
他们就说,楚轩的三幕式很简单,无非就是开始、过程和结果组成的简单框架,为什么会被学校这么重视?
原来重点不是在方法上,而是在思维逻辑上。
正如楚轩所说,如果没这个思维,不管是编剧也好,导演也罢,弄两个也就三幕式中的开始和过程剧情就行了,看起来也达到了效果。
但有了这个思维,就会逼着你想出个结果。
有的同学刚开始稍有点不认可,认为有些剧情只要个开始和过程就够了,再给个结果或许会有点画蛇添足。
可现在听楚轩这么一说,他们有了新的思路,三幕式中的结果并非一定要表现在人物身上,也可以是事物或场景中的细节!
——耶鲁大学。
“茜茜同学,你认为华国演员和别国演员有什么不同?华国电影和豪莱坞电影有什么不同?”班上有个同学问。
刘小丽在窗外蹙起眉头,就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而已,却是一连问好多问题,这是专门在挑刺啊,想让茜茜下不来台?
前面也有几个同学自我介绍,分别来自欧洲的几个国家的,人家的自我介绍就顺顺利利,到了茜茜这里就不同了。
这让她心里很不爽。
刘艺妃心里也不舒服,眼看旁边的斯嘉老师想出声制止,她率先开口道:“风格不同,因为文化不一样,所和电影的风格不同,这位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她自己的事,她不想靠老师来摆平。
斯嘉老师看了刘艺妃,见刘艺妃想要继续,也就收回了自己的举止,饶有兴致的看着。
——北影。
楚轩从讲座后走出来,看着教室里的同学们。
“以前包括现在,编剧想到什么写什么,导演觉得哪个镜头好就拍什么,后期剪辑哪个画面不错就剪什么。”
“别的不提,这会产生效率上的一个问题。”
“导演让各摄像组按照自己的运镜思路把机器摆好,然后演员开拍,如果演员演不出效果,喊停之后往往都要从头开始,觉得不好的又要让编剧重新改下剧本。”
“对于编剧来说,剧情是整体连贯的,很多时候剧本一改,那当下这场戏的几组分镜头就要全改。”
在场同学们点了点头,楚轩说的是事实,碰到这种问题也挺头疼的,毕竟耽搁了拍摄效率就要多花费一些拍摄资金。
“各位导演系的同学有机会不妨试试,利用三幕式思维去摆机器,一号镜头拍开始,二镜头拍过程,三号镜头拍结果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