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刘协心事(1/2)
杨彪吁声叹气的时候。长安皇宫中,天子却正与皇姊万年公主、贵人伏寿密谋如何逃离长安城。
刘协和他兄长刘辨不同。刘辨自小寄养在道人家,管束未免松懈,基本上相对太子的成长而言,可以说是放养的。这也就避免不了沾染上一身散漫的气息。而刘协,养在深宫,有名师大儒为其启蒙讲学明礼。是以刘协虽然年幼,却进退有度,举止大方,临事不乱。这也是他当年为董卓一眼相中,立为天子的根本原因。
刘协虽然年幼,却也熟读春秋,颇知史事。在长安又有一班老臣辅佐。是以深知长安与洛阳,二帝并立,对大汉朝廷的危害、对统治基业的动摇是有多大。董卓在时,迫于其淫威,百官公卿皆畏惧而不敢言。刘协为了自保,亦只是做一个泥塑木雕般的天子,任董卓恣意胡为。如今董卓已死,李、郭虽然骄横,但他却再无性命之忧。也是时候考虑大汉的未来了。
刘协虽然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这些年风云变幻,早就见惯了鲜血与死亡。被董卓掳到长安,一路上,尸横遍野。再在长安,每日受董卓欺凌,朝不保夕。对生与死,说不上云淡风轻,虽然仍然恐惧,却也能坦然面对了。这,就是成长。本来应该锦衣玉食、一生富贵的皇子,却因时局崩坏,迅速的成熟起来。
董卓死后,刘协还未来得及松一口气,结果因为朝廷处置不当,凉州系起兵反叛,攻破长安,收三辅官与司徒王允等下狱杀之。幸好他出面好言抚之,并赐以高官显爵,这才安生下来。可惜,武人秉政,局势越发糜烂。
这长安,待不下去了。
刘协早就想走了。投奔谁,他也细细思考过。之前因为担心有性命之忧,他的第一首选是益州,第二首选是幽州。
刘焉与刘虞都是宗室长者,想来若是能去益州与幽州,再自请去帝号,檄书与天下诸侯共尊皇兄刘辨。这样使四海之内,令出一人,再有俊杰相助,大汉再度中兴,必然不难。
如今天下诸侯各自割据一方,自己若还在长安坐等,大汉必定分裂。数百年炎汉基业,皇兄他不在乎,自己在乎。真若是大汉葬送在自己兄弟二人手上,死后又有何面目去见诸位先帝?
贵人伏寿,乃伏完之女,伏完,曾为五官中郎将,尚汉桓帝女阳安长公主,生五男,另有妾生一女即伏寿,董卓行废立,以伏氏道德家风,选伏寿入宫掖,以奉天子。伏完随迁执金吾。伏寿比刘协还要大几个月,清丽的小脸满是忧郁:“陛下,此事重大,是不是再多考虑考虑?”
万年公主亦劝:“陛下,可召忠直之臣密议,如此大事,无大臣配合,绝无可行。”
天子也知道,没几个心腹臣子为己奔走,别说逃出长安城了,能逃出这皇宫就很不错了。于是召伏完、杨彪、刘范、刘诞、刘和等人入内奏对。
国舅伏完自不用说,杨彪乃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之后。此时在朝为司空。刘范、刘诞乃益州牧刘焉之子。在朝随驾。此时刘范为左中郎将,刘诞为治书御史。刘和为幽州牧刘虞之子,亦在朝随驾为侍中。
这几人,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忠臣,绝不可能与凉州系搅和在一起。诸人得了旨意,入内来见天子。
天子屏退左右,对诸人一拜,泣道:“诸卿救我!”
众人大惊,连忙避让,惊道:“陛下何故如此?”
天子哽咽道:“自董贼乱政,胁我来此,数年矣。数年间,董贼视朝廷威严如无物,随意践踏之。幸苍天保佑,董贼已死。且皇兄与太后得脱,于洛阳复位。我今意欲东归,自去帝号,共尊皇兄,以使天下令出一人,保我大汉绍统不绝。还请诸卿助我!”
众人沉默不言。天子东归之意,他们早就有所耳闻。想不到天子执念如此之深。到现在仍然念念不忘。可是,这东归,岂是那么简单的?
刘协见众人沉默,双目含泪,哑声道:“我死不足惜,惟愿大汉数百年基业不断,如此,便死也甘心。诸卿乃我大汉忠良之臣,还望诸卿看在我刘氏曾有德于天下,助我一臂之力!”说完,又再拜。
众人唏嘘不已,忙忙扶走。
杨彪心潮涌动,看着面前这个小小少年。这孩子,虽然贵为天子,却在几岁时,便为董卓所胁迫,担惊受怕好几年,是以到了如今,不但身材瘦小,脸色苍白。身高也不高。可就是这么一个瘦弱的身体内,却拥有着一颗灼热无私的心。罢罢罢,既然天子都不畏死,一心为天下、为大汉谋。我家世代为汉臣,又岂能畏手畏脚,甘于人后?
伏完一生谨慎胆小,站在杨彪身后默不作声。听了天子铿锵坚定的语气,只觉此事势在必行,又觉此事毫无希望,必败无疑。心中愁苦,把眼一瞥,见女儿伏寿俏生生的站在天子身后。心中不禁又一痛。他膝下五男,却只有一女,虽然女儿不是公主所生,但对这宝贝女儿却是疼爱得紧。想到此事若败,天子或许无恙,诸臣与伏家、还有女儿,只怕是要当这替罪羊了。心中一叹,道,我可怜的孩儿。双目不禁流下泪来。
刘范乃刘焉嫡子,身材高大,英武雄健,其人少言寡语,喜兵事不好文。父疼幼子,爷爱长孙,这话放在大汉依然没错。刘范与刘诞兄弟俩个为人耿直,不爱巧言。是以没有两个弟弟刘瑁、刘琮讨父亲刘焉喜欢。于是刘焉入蜀时,留下兄弟俩个在京随驾,带了老三和老四一道入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