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望日朝会(1/2)
李国鐠与苏茂相彼此看看对方,相顾无言。
他们虽然希望皇帝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有一个鲜明果断的态度,特别是向其他朝臣表明坚定支持他们两人的立场,但是却没有想到皇帝会这么雷厉风行,直接任澍这个吏科给事中打入诏狱,而且还要锦衣卫追查背后的指使之人以及同党。
这两个人都是经历过多次朝堂党争而幸存下来的人,当然知道把任澍交给了锦衣卫,那么不管其背后是不是真的有指使之人,是不是真的有同党,锦衣卫北镇抚司都会揪出一些人来,至于具体揪出来多少,全看眼前这个皇帝想要多少了。
在明末原本的历史上,李国鐠和苏茂相都是由于被一度把持朝堂的东林党人,攻讦为阉党分子而被罢官夺职的。
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这两人是不是阉党余孽并不重要,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只要能做事、愿做事,而且去做自己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他就会给他施展的空间,给他发挥的平台。
至于任澍这样的给事中,若是就事论事剖析开海通商的利弊,据理力争,反对开海,那么崇祯皇帝还会对他多少宽容一点。
然而这个任澍采取的,却不是就事论事的打法,而党同伐异搞党争的打法,不问开海通商本身的利弊对错,只抓住李国鐠、苏茂相身上曾经有过的阉党色彩,企图给他们扣上一个阉党余孽的大帽子,然后通过打倒这两个人,来阻挠开海通商这个决策。
这一点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也不能纵容的。
历史上明朝的灭亡,与朝廷之上的激烈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尤其是东林党屡屡掀起的那种只问立场出身而不问是非对错的党争,耽误了许多事关明朝国运兴衰的大事。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李国鐠、苏茂相说道:“开海通商乃是朝廷大政,在这个问题上,朕不会动摇,要不会退缩,两位爱卿对此不必有任何的疑虑,更不可忧谗畏讥,畏首畏尾。到了望日大朝会,朕自然会给天下一个说法。”
崇祯皇帝所说的望日大朝会,很快就到了。
而在望日大朝会到来之前的十来天里,他也终于等来了他想等待的消息,那就是南京方面以闽浙粤沿海省份官员对于开海通商的态度。
这些人的态度,也让崇祯皇帝更加坚定了收拾一批东林党人的决心。
二月十五日辰时正,崇祯皇帝摆驾建极殿。
如今廷议朝政的朔望朝,已经全都改在了建极殿举行,因为皇帝让内阁对参加廷议的朝臣也做了一个资格上的限定,朝臣之中只有六部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翰林院侍讲学士以上文官,六科廊给事中,以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以上武官,才有资格参加朝廷的朔望朝,与皇帝当面议论朝政。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已经烦透了那种文武官员乌压压一大片、你一言我一语的朝议局面,议论朝政的人越多,争议就越大,效率也就越低,根本起不到什么集思广益的作用。
再说现在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担心过会有什么权臣架空自己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利用那么多官员在朝堂上发表议论,与内阁和军机处重臣相互制衡或者扯皮。
所以如今有资格参加朔望朝的大臣,除了内阁、军机处,也就是五军、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高官,加起来不过区区七八十人而已,就这么点人,放到皇极殿那样最高规格的大殿之中,多少有点浪费了那地方,同时人少了也显得皇极殿太过空旷,议论朝政也不合适。
相比起来,大小适中的建极殿就要合适得多了。
二月十五日的望日大朝会,就在外朝三大殿中距离乾清宫最近的建极殿开始了。
崇祯皇帝带着自己参加朝会时的标配,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东厂提督方正化,以及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从建极殿后门快步进来,走上皇帝御座所在的台阶,然后在御座上坐了下来。
此时,七八十位朝臣在四位阁臣和一位未入内阁的军机大臣后面早已排排站定,见皇帝落座,当即大礼参拜,高呼:“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当众臣免礼,然后说道:“近段时间以来,朝野上下围绕朝廷开海通商议论纷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不少地方大员和科道言官上书朝廷,指斥朝政。
“今日大朝会上,卿等可以畅所欲言,把想对朕说的,想对内阁诸卿所说的,或者是想对朝廷开海大政所说的,都一一说来吧。
“不过朕要把丑话先说到前面,朝廷开放沿海五口通商,乃是朕与内阁和军机处诸卿共同商议确定的朝廷大政,元旦大朝之上已经明发诏书,公告天下。
“卿等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说出充分的理由,若是为了党同伐异,只为谋一己之私利或一党之私利,而非议朝廷之大政,任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卿等不可不慎。”
任澍被下锦衣卫狱中之后,很多科道言官向崇祯皇帝上书救他,说即便是任澍上书弹劾朝廷大臣是阉党余孽这一点做错了,他身为科道言官这样做,也是他的职责本分,即便皇帝要处罚,也不能把他当成阉党余孽来处罚啊!
但是崇祯皇帝一点儿也不为所动,因为任澍关在锦衣卫狱中之后的第二天,就在北镇抚使王国兴以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