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零章 心急如焚(1/2)
其实,对于如今的官军来说,粮食的问题,照比历史上崇祯二年的同一个时期,已经是缓解了很多了。
军机大臣李邦华离开京畿之地的时候,就从通州的户部仓场里随军起运了大批粮草辎重,虽然一路上人吃马嚼,到了潞安府的时候,已经是十成耗掉了五成,但是从潞安府前往介休的时候,沈王府分期交付的第一批粮草也已经到位了,被矿营和天雄营携带运往了灵石和石门关。
而第二批沈王府交付的粮食也已经离开了潞安府,正由山西兵备副使袁继咸带领着部分乡兵人马正紧急调运灵石,此外还有介休商民捐助的粮饷,等等。
所以,粮食辎重本身并不是绝对性的那种短缺,而是受困于这个时代的道路条件和运输能力。
因为征集和运送所需要的时间太久,而且路上的损耗太大。
这个问题,对于身在吕梁山西麓石楼、宁乡一线的洪承畴、张宗衡来说尤其突出。
按照原定的计划,洪承畴原本指挥的南线官军,主要是由李邦华坐镇的潞安府以及洪承畴本人当时所在的平阳府给予粮食供应的,但是当洪承畴紧急西进,进驻石楼之后,李邦华从潞安府出来,亲率大军到了灵石、石口,洪承畴所部官军的后勤供给就变得困难了。
因为不管是潞安府,还是平阳府,与如今洪承畴所在的西线之间,都隔着一座吕梁山呢。
粮食虽然不是绝对性的那种短缺,但是运输的问题一时半会儿是没有办法妥善解决。
好在当初,张国兴带着三千陕军在蒲州、濕州一带又是抢掠,又是勒索,搞到了一大批粮草补给,没怎么使用消耗,就全军覆没了,最后都归给了张宗衡所带的镇西营。
所以在洪承畴到了石楼之后的都半个多月里,加上镇西营在内麾下总计四千五百多人的兵马,并不缺少粮食补给。
不过等到半个多月之后,当新任陕西总兵官王承恩,带着两千陕西抚标精锐赶到石楼的时候,原本还不算紧缺的粮食供应问题,立刻就成了制约官军向离石、宁乡和广武庄方向发动进攻的最大问题。
五月中旬以来,洪承畴一边让山西按察使张宗衡派人去濕州、蒲州等地征集粮草,一边让手下拿着自己陕西巡抚的手令西渡黄河,去向靠近山西的陕西府县征集粮草,包括向只有一河之隔的延绥镇监军御史马懋才求助。
短期内能够指望上的办法,洪承畴都想到了,而且也都去做了。
而他现在所能够做的,一面是整编训练麾下的人马,特别是督促镇西营的训练,另一面就是等待派出去联络军粮的人马回来。
五月十六日上午辰时,早饭刚毕,洪承畴接到一个令他坐立不安的消息:
李邦华李阁部亲率官军主力攻陷石门关,流贼塌天王刘国能所部率众投降,神南峪的南面门户大开。
接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整个一个上午,洪承畴都在石楼县衙后院里背着手来回地踱步,内心一直处在躁动不安之中。
不是他不愿意看见如今这个形势的进展,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若是再这么等待下去,再不出手的话,吕梁山南段的这一伙流贼主力,就会被王国梁、卢象升这样的人物,给全数剿灭了。
真到了那个时候,哪里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啊!
当今皇帝陛下对自己如此赏识器重,顶着朝野上下多少次的弹劾压力,对自己信任如初,若是自己不能在这次入晋剿贼的战事之中有所建树,岂不是显得皇帝陛下识人不明,也显得自己无能无用?
若是再加上此前自己麾下原陕西总兵张国兴三千陕军精锐因为轻敌冒进而全军覆没的事情,那么自己这个陕西巡抚还能不能干了?
所以在接到了李邦华通报的石门关战报,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张国兴死讯,让这个虽然年轻但却一贯表现的十分稳健老练的陕西巡抚,突然变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了。
前几天东面的吕梁山上漫天燃烧的大火浓烟,他也已经知道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原本在他看来显得颇为庸碌无能的山西镇总兵王国梁居然用了这样的手段,拿下险峻的黄芦岭,令他简直是刮目相看。
素来心机深沉的洪承畴当然也考虑过使用火攻,毕竟天干物燥的情况,他也看在眼里,只是苦等着风向转变的他,始终没有等来对自己有利的风向。
有道是水火无情,没有万全的把握,冒冒失失地点燃山火,稍有不慎就是一个玩火自焚的后果。
不过,当黄芦岭方向大火漫天,整个山神峪、神南峪都被笼罩在烟雾之中的那几日里,洪承畴也乘势派出了人马向着宁乡和广武庄两个方向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在接二连三的前哨战中,虽然有胜有败,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战果,但是却也成功地将“大梁王”王左挂、“紫金梁”王自用的人马,给吓了回去。
因为从黄芦岭方向蔓延开来的山火,火势十分迅猛,所以在洪承畴想着趁机发动进攻能捡点儿便宜就捡点儿便宜的同时,从山神峪一路带着麾下人马丢盔弃甲地跑到了宁乡县城的王左挂,也在想着继续往西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毕竟吴延贵所部将近两万人马在山火之中十不存一的巨大损失,让王左挂心惊胆战。
所以到了宁乡县城之后,王左挂虽然已经远离了山火蔓延的中心地带,但他依然心有余悸,依然觉得不够安全,担心被他抛在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