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导弹袭来(1/2)
在发射导弹之前,英立言进行了最后一次机动,也就是把战斗机拉起来,在两分钟内爬升到了万米高空。
虽然yj-93重型反辐射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二百五十千米,但是要达到这个射程,发射高度不得低于一万米。随着高度降低,yj-93的射程也会缩短。如果在一千米以下的低空发射,射程不会超过一百二十千米。离得最近扶桑战舰大约在两百千米外,而离得最远的在二百五十千米之外,距离编队最后面的j-11c大约二百七十千米,因此必须在发射导弹之前爬升,以求最大限度的延长导弹的射程。此时的j-11c已经抛掉了副油箱,而且机内燃油也用掉一半,处于轻载状态,爬升率超过了每秒两百米。只是随着高度提升,战机的爬升率会相应降低。
在平时,两分钟的时间不算长,只是现在却显得极为漫长。
雷达告警机响起来的时候,英立言不为所动,因为照射他的是敌舰上的雷达,威胁并不是来自敌机。
虽然两百千米已经在“标准6”的打击范围之内,但是没有预警机支持,扶桑战舰无法用这种号称全球最先进的区域防空导弹对付视距外的战机,因此只要在发射导弹之后立即降低飞行高度,哪怕敌舰发射了导弹也能摆脱。再说了,现在只是被雷达锁定,敌舰还没有发射导弹。
高度表的读数超过一万后,英立言有条不紊的把两枚yj-93发射了出去。
接下来的十几秒内,编队里的另外七架j-11c也相继发射了导弹,然后跟着长机回到了低空。
到此,属于英立言的战斗已经结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驾机返航。
此时,“爱宕”号上。
防空警报声已经消散,战舰早已进入防空作战状态,包括宙斯盾雷达在内,各个系统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以最理想的状态运行。防空作战程序是固定的,除非有必要,不然全程都能由计算机控制完成。
目标由八个变为十六个,而且速度更快,火控系统判定为超音速反舰导弹。
真的是反舰导弹,而且只有十六枚?
华夏确实有超音速反舰导弹,而且有好几种型号,几乎全都能由战术飞机携带,射程最远的超过了六百千米。只是用十六枚反舰导弹攻击有六艘驱逐舰的第四护卫群,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要知道,第四护卫群的六艘驱逐舰都有很强的防空能力,两艘防空驱逐舰各携带了数十枚区域防空导弹,连通用驱逐舰都携带了数十枚射程达到四十千米的中程防空导弹。如果仅十六枚反舰导弹,哪怕超低空突防,让防空驱逐舰上的区域防空导弹无法发挥作用,也能用通用驱逐舰上的中程防空导弹拦截,威胁不会太大。这些导弹在高空飞行,早已被防空驱逐舰锁定。虽然导弹的速度达到二点五马赫,大幅度压缩了防空导弹的拦截范围,但是至少能够进行两次视距离外拦截,击落这些导弹的概率不低于九成。简单说,这些导弹对第四护卫群几乎没有威胁。
这样的攻击有什么意义?
小林纯一郎没有干预舰队防空作战,那也不是他的能力所在。
来袭导弹的速度达到了二点五马赫,反射的雷达信号很微弱,“标准6”对这类目标的拦截距离不会超过八十千米。要在防区外进行两次有效拦截就得提前发射,确保在最大距离上进行第一次拦截,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二轮拦截,主要就是确定需要发射多少枚导弹才能击落剩下的目标。
显然,“爱宕”号与十多千米外的“鸟海”号采用的就是这种拦截战术。
通过数据链,“爱宕”号与“鸟海”号分配了任务,也就是各自锁定八个目标,避免重复攻击相同目标。紧接着,“爱宕”号就发射了第一批十六枚“标准6”防空导弹。因为在东北方向上,距离来袭导弹远一些,所以“鸟海”号晚了十多秒钟才开始发射导弹,同样是十六枚。
发射导弹之后,“爱宕”号与“鸟海”号先后转向,确保让位于舰尾的两部照射雷达能够对准目标。
其实,这也是宙斯盾系统的最大弊病。
因为an/spy-1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无法引导导弹进行攻击,所以得由an/-62目标照射雷达来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在采用分时分批拦截模式时,扶桑防空驱逐舰上的三部照射雷达能同时控制二十四枚防空导弹拦截同一个方向上的十二个目标,而来袭导弹就在同一个方向上。
“标准6”采用高抛弹道,发射后首先爬升到数万米高空,再俯冲攻击目标。
在“爱宕”号射出第十六枚“标准6”的时候,来袭导弹还在大约一百五十千米外,没有进入“标准6”的拦截范围。
此时,“爱宕”号的火控系统已经让另外十六枚“标准6”做好发射准备,以便及时进行第二轮拦截。
只不过,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也就在来袭导弹即将进入“标准6”的拦截范围,即距离“爱宕”号一百千米左右,完成爬升的“标准6”已经进入俯冲状态的时候,十六枚来袭导弹同时从“爱宕”号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紧接着,“鸟海”号发来消息,它的雷达也跟丢了目标。
两艘驱逐舰上的防空指挥官没有迟疑,立即把“标准6”切换到自动攻击模式,即提前启动了“标准6”的弹载雷达,让“标准6”自己搜索拦截目标。虽然命中率比战舰提供火控照射低得多,但是总比浪费掉宝贵的区域防空导弹好得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