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冗兵冗费(2/3)
,没有有皇帝的局面,最终河朔三镇叛乱,酿成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的边疆防守得益于募兵制与节度使,其灭亡也源于此。所以现在大宋的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如此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也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我们富裕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入不敷出。再加上我们朝廷上层对军队管理也有问题的,军分四种,中央禁军、诸州镇兵(也称厢军,禁军厢军都在脸上刺字以防逃跑,称为配军)、乡兵(相当于民兵,不在政府编制)、蕃兵(政府在西北边疆招募的羌人部族团体,打仗时往往充作前锋)。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消除地方武装对中央皇权威胁,订制出了这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使军队内部互相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正如贾昌朝所言:今陕西四路总管而下铃辖、都监、巡检之属,悉参军政,谋之末成,事已先漏,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将不专号令,故动则必败。再加上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战场上不能当机立断,优柔寡断必受其害。但防边根本不用厢军,需要调用禁军。朝廷的用意始终在防守。更关键的是,朝廷怕军队中出现第二个宋太祖这样的黄袍加身的厉害人物,所以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也就是一年戍边疆,一年调中央,一年再换个边疆。军队来回折腾,将军则原地不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再加上其弟宋太宗订制的将从中御政策,更胜一筹,当部队出征时,他预授将帅阵图,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因地因时,便宜行事的指挥作战的起码要求。而远幽居深宫、远离前线的皇帝和二三大臣,却天马行空的依据主观臆测,随意制定作战阵固,错误地钳制剥夺前方将帅的机动指挥权,极大地扼杀了主将战场上临机应变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错误的做法沿用至今,使北宋本来多而无用的弱兵,如今祸不单行,陷入指挥被动,连吃败仗成为必然。
现在朝廷要养如此一支庞大的军队,对我们经济发达的大宋来说也是非常吃力,因兵额增长太快和官员中饱私囊而总感力不从心,难以为继,于是朝廷便开了允许军队经商的先河。此风一长,军队训练更加废弛,有的更无所事事,有的甚至积极走上商贾之列,平日多从事纲运(即官府长途贩运)杂役,甚至士兵不用练兵,从早到晚的织毛缎,成了纺织工人,官员自然财源滚滚。业精于勤荒于嬉,天道酬勤,兵贵酬练,这种忙于繁琐杂事,武艺荒疏的军队,甚至连对于西北小邦西夏也屡战屡败。而且这种允许部队经商的政策使部队战斗力大大削弱。危害不单于此,由于朝廷大部分收入都要拿来养军队,不可避免让底层人民更雪上加霜,横征暴敛,穷兵赎武,加剧了大宋贫富的差距,让财富更加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象如今京城的富户遍地和穷人沿街乞讨就是鲜明的例子。而且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就有大批军用物资在库房霉烂,现在的军用物资更是征集在官库,内殿库房所积绢三十二库都装不下,又积二十库。即便逢灾年朝廷都舍不得赈灾,要留给军队,直至腐烂。”
我看朝廷上的各位王公大臣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我们必须全面重视我们的军队建设,更想有效的对我们大宋的军队进行改革和整治。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文韬武略,双管齐下,进行军队思想教育,如今大宋经济条件与日俱增,生活条件日益小康,风花雪月,饮酒作诗,岁月如此美好,让大宋人更加贪生怕死起来,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确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国才有家,没有国也就没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次,要逐步缓慢的进行精简军队,最后达到至少裁军50万,不能让这些冗兵成为危害朝廷的毒瘤,彻底废除军队可以进行买卖的相关条例。
再次,要切实提高军队的素质,狠抓军队战斗力,提高实战演习的频率和力度,要培养他们大敌当前,临危不惧,有勇有谋,奋勇杀敌,军事讲究的是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兵贵神奇,而且要听朝廷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以质取胜。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的指导原则,长期坚持进行行之有效的军事训练,选拔优秀,勇敢的人员,弘扬武术,提倡文韬武略,不可偏废,全民练习,全民皆兵。
然后,要他们熟读孙子兵法,人手一本。孙子站在新兴地主的立场上,用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的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