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长城还是要修的(1/2)
迁都之后大宋的生活轨迹依然如往昔一般,随着越来越多的衙门开始正常运行,大宋的国都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只不过这里有了全新的名字,北平府,北京城!
而对于大宋迁都一事,辽朝和西夏等国都觉得这没有什么,大宋只不过是迁都而已,能对现如今的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现在大宋的国都距离他们的国家更紧了些,但这对大宋来说就一定是好事了吗?
别忘了他们才是突袭作战的行家里手,凡是铁蹄之下,便是征战之地!在他们眼中大宋迁都北平府反而给了他们机会,以前进攻大宋,因为东京城位于大宋的腹内之地而不方便进攻,现在不同了,大宋的国都就在北平府,那便是天赐良机。
虽然有燕云屏障的防守,燕云之地能成为大宋的金汤,只要等待机会便可,毕竟北平府距离辽朝的中京道实在太近了些,辽人只需站在北安州便可知晓北平府内,大宋皇帝今天在朝会上说的什么……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祯却完全不这么看,他的手中有大宋,不,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谋臣,能臣,还有狄青这样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武将,有这些人在北平府怎么可能有所闪失?即便是在外人看来浑身是漏洞的北平府,在赵祯看来却如铜墙铁壁。
要是没有一套完善的驻军方案,这些文臣能同意自己迁都?在这北平府内,大宋驻扎了足有二十万大军,这还不算当地的十六卫卫所,总人数超过了三十万,并且都是在扼要之地驻守,居庸关,得胜口,密云,行唐,遵化等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墙拱卫着整个北平府。
不知是谁,居然在北平府散播了大宋要修建长城的言论,以至于整个朝廷闹得沸沸扬扬,并且分为了支持与反对两派,双方之间谁也压不住谁,只能对自己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赵祯坐在乾宇殿的御座上,虽然这里比大庆殿还要宽阔,但是上朝依然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的不说,单单是朝廷上的争论便让人吃不消,长长的长翅帽并不能阻碍官员们之间的争论,甚至连殿中御史都卷到里面去了。
微微苦笑,赵祯真的怀疑名臣,能臣巨多的当下,会不会因为争吵而打起来……轻咳一声,三才极为有眼力敲响一旁的金奏,因为金奏之后的墙壁有着特殊的弧度,再加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从而产生了回音壁效果,金奏的声音在大殿内久久回响,甚至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感觉。
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赵祯瞅了一眼三才手中的小锤,没想到这乾宇殿在匠人的手中居然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御座在内,囊括了金奏之所,一道巨大的弧形围墙就在后面,只要自己说话,或是奏响金奏,整个大殿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朝臣们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上首的赵祯,与刚刚失控的场面相比,现在的寂静让人忍不住觉得尴尬。
“修筑长城一事,还需再次斟酌,诸位卿家在这大殿之上吵吵嚷嚷却也不会得出结果,不如澄清利害上疏于朕,利弊之间朕自会揣度。”
赵祯一句话便缓解了朝臣们之间的争论,毕竟修建不修建长城还是要官家亲自决定的,大家只要说清楚利弊便可,如若有利为何不去做?如若弊大于利,官家自会否决。
大宋的朝臣还是相当的有士大夫之风的,无论如何争论,一旦结束之后,便开始按部就班的陈诉自己的事情,并且相互之间即便观点不和也不敌视,刚刚还因为长城一事争的面红耳赤的两个人,很快就在其他地方保持高度一致,是非分明这是好事。
待散朝之后,赵祯便回宫而去,没办法,要不快溜,怕是会被一般朝臣请求留身奏事,文德殿的大门怕是都会被踩踏了……
关于是否要在边关修建长城一事,赵祯心中早有定计,长城无论如何还是要修建的,毕竟中原王朝以农耕为主,土地,商业便是大宋的命根子,对这些固定财产的保护比什么都重要,这关乎到大宋的人口,经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边疆的王朝实在谈不上强盛,而长城这种天险与人力相结合的屏障便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防御手段,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似长城耗费人力物力,但一旦修建完成之后却减少了戍边的开支。
否则秦皇汉武都积极的修建长城干嘛?只有唐朝是个例外,唐朝时期中原之地的强盛与草原民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逆差,唐朝拥有碾压游牧民族的实力,对于唐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修建长城,因为在唐朝,关内关外都是它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今的大宋国力依然强盛,在人口上,经济上,文化,技术,教育,等等方面甚至超越了唐朝,但游牧民族却也比唐时的强盛,只因为大宋崛起的太晚。
契丹人在唐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部族,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
由此可见契丹人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大宋的建国,这也是为何大宋承认契丹是正统王朝的原因。契丹的强盛也不是一天两天,它占据了大片的北方土地,对大宋形成的威胁与日俱增,即便是夺回了燕云,赵祯心中依然是惴惴不安。
不光是因为契丹,更是因为在它边上的小小女真部族,这个部族满万的勇士即便是辽人也不可敌,再加上西夏的窥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