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五章:藏富(1/2)
正旦朝会圆圆满满的结束了,总结了过去的一年,展望了未来的一年,这是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大臣们欣喜满满的回家过年去了,留下苦逼的值班官员望眼欲穿。
李元吉也领着李承光缓缓的离开了大殿,不过却没有去后宫,也没有去东宫,而是直接将其领入了自己的书房内。
宋忠早就接到了李元吉的指示,进入书房之后,直接走向一堆资料面前,从中抽出了一份,直接摆在了李承光的面前。
“看看吧!”李元吉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
带着疑惑,李承光打开了这份并没有任何明显标注的资料。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所有的资料都有一个特点,翻开之后的第一页,永远都是序章,接着是目录。
序章可不是后世那种随随便便写上一段话就可以的,所谓的序章,就是对这份资料的总结,让人看完这篇序章以后,能够准确的了解到这本书内大致写了些什么。
目录就不用多解释了,但凡是个正常人都能看明白。
此刻李承光手中拿着的这份资料,并不算是什么机密,因为在刚才的朝会上已经公布了具体的数字,虽然每一个项目到底投入了多少钱,每一贯钱的收入到底来自于哪里,这些关键点并没有说明。
但是也并不需要去说明,正旦朝会不需要去解释这些,只需要将总数说出来就可以了。
看着手中这份财政资料,李承光有些走神了,暗暗想到这里面莫不是还有什么隐秘的事情?
接下来是目录,目录仅有三个大章,收入,支出,盈余。
每一个大章下面又划分了不同数量的小章,但这些小章也并不是最详细的,分别为税收,本土铸币,海外铸币,其他收入。
支出则是分为军费,官员俸禄支出,基建支出三个小章。
盈余则没有小章,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大章列在那里。
这是一个比朝会上说的稍微详细一点,但却依旧很粗糙的账目。
李承光有些好奇,父皇为什么会给自己看这些东西。
不过好奇归好奇,在亲眼看完这份资料上的内容之前,李承光可不会傻乎乎的去质疑什么。
然后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的赫然正是今年的税收,与皇甫无逸所说的基本一样,全年税收二百四十四万三千六百贯,比上一年度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多,不到百分之二十,大约就是四十多万左右。
上一年度比上上一年度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七左右,连续三年增幅在百分之十五以上,且每年都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
后面是一些分析,预计明年增幅可能会在百分之二十一至二十三之间,考虑到南北铁路中线有一部分即将通车,商品及人员流动性近一步得到了加强,且工业布局越来越多,大量的商品使得货物价格被迫下降,百姓购买力增加,所以能够有效的刺激经济发展。
原本还以为这就是跟朝会上说的没什么区别,但看完这一页之后,李承光却发现自己错了。
上面不仅只是列出了数据的对比,同时还带上了一些分析,虽然具体的分析不会只像这上面说的那么简单,但对于李承光来说,同样是一笔巨额的财富。
这也让他更加深彻的认识到,发展经济的主要方法,就是修路,布局工业,让商品价格下降,保证工作岗位持续增长,使更多百姓有地方去赚钱,然后购买力自然也就增加了,购买的多了,虽然价格降低了,但庞大的数量足以抵消,甚至超越这些收入,于是,国家的经济自然也就好了起来。
这份说明很简略,但却给李承光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思路,虽然以前他也问过马周这些问题,马周也跟他解释过,但当年太小,对这些问题也只能是懵懵懂懂的,根本没有真正的掌握。
李承光紧接着翻到了第二页……
“父皇,这……”李承光瞬间瞪大了眼睛,本土铸币二百多万贯,这个数字没有出错,但是后面的……
李承光有些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道:“父皇,这上面是不是写错了?”
“没有写错,继续看下去!”李元吉淡定的摇了摇头,说道。
李承光强行压制着内心的震惊,按照这份资料上写的,海东诸省的铸币,根本不是之前公布的三百万贯,而是接近七百万贯,足足翻了一倍有余。而朝鲜诸省的铸币也不是一百万贯出头,而是逼近三百万贯,仅仅只是两个新纳入的海外地区,一年之内就差不多为大唐提供了一千万贯的资金。
而这一千万贯,算上税收,算上本土铸币,大唐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收入。
如果这还不算震惊的话,那么下面的内容就足够震惊的李承光讲不出话了。
户部准备在海东,朝鲜诸省建立数座冶炼工厂,用于对金银矿石的第一次冶炼,保证可以同等时间内将更多的金银运回本土。
特别是海东诸省,目前已知的金矿银矿,开采率甚至不足一成,户部打算组织当地土著进行高强度的采矿工作,以确保可以再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矿石。
说白了,这就是剥削,还有些内容在这上面并没有列举出来,比如说海东诸省的女人,大多数都被送到了别的地方,或者嫁给了汉人当小妾,户部只不过是配合着这一政策,在得到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把海东诸省的土著给玩死而已。
因为计划才刚刚提出来,需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