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老的见解(1/2)
大家纷纷看向赵天明,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赵天明有些懵,找出来的标记,竟然证明不了这幅画是假货?真要从技术层面上找破绽,他又怎么比得过在座各位大师?
“一开始我也不太肯定,只是觉得,这幅画乍看上去,感觉有些不对,然后才发现了那处标记。现在这处标记证明不了什么,那我也不好说了。”
赵天明说得模棱两可,对各种古玩文物来说,感觉这东西,最是说不清道不明,有些人天生就有敏锐的触觉,有些人通过后天大量的实践,也能培养出来,那已经变成一种境界,而有些人,只能靠技术和眼光去甄别。
“我刚才重新看了一遍,也有些所得,赵小友所说,更加肯定了我的一些看法。你说看上去感觉不对,却又看不出所以然来,似是而非,辨不出真假,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过,相信在场的,也经历过不少,可以归纳为一种潜意识的直觉,或者说第六感。至于说它准不准,或者有没有依据,我就不多说了。”
“不过,只对这幅画而言,或许我的一些牵强解释,能解你的疑惑一二。可能,也是我先入为主的主观想法吧!”周老沉吟片刻,才说道。
“不少人都知道,郑板桥画竹,有一个理论,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的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而画家看到眼中之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地说,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通俗地说,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也就是说,郑板桥的笔下,不再是对自然实物的再现,而是思想情感的升华,自有其独特神韵。手中之竹区别于胸中之竹,即使是他自己,画作未完成之前,可能也不知道他笔下的画将会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在技先,意大于技,而西洋画,是技在意先,凭借技术,表达意志,这也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对先贤画作的欣赏,也是体会其中意境,不同的风格画法,就属于个人的技艺。
我们暂且把这幅画看为仿作,那么,郑板桥画的竹子,就是一种原创,是原先未有的。而仿作者,画的就是盗版,是照着郑板桥的竹子画的,而且不经一丝一毫的改动,这其中的神韵,自然就有了差别,也就形成了赵小友你之前说的感觉不对。”
周老为了详尽说明,表达他的意思,还做了个比喻。这一番解说,也没有让他酣畅淋漓,一吐为快。
说到底,自己还是看走了眼,这样的结论,也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自己作为一个书画方面的大师,竟然比不上一个年轻人,真是枉活了几十年。
“老周还是你比较专业,你这样一说我就懂了,那你也觉得这幅画是仿作的可能性更大?”谢老对于他这番言论,也持认可态度。
“我就不再丢人现眼,妄下结论了。”周老摇摇头。
“如果这幅画是假的,那也仿得太高明,打眼也正常吧?我们几个老家伙,不是都没看出什么来吗?”齐老说道,玩了一辈子的古玩,早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是,在几个后辈面前打眼,还被一个后辈指正,确实有点拉不下脸。
“我想带回去,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鉴定,这位罗小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暂时把这画交给我们研究一下?”
也不顾脸上过不去,周老开口对罗元行说道。他还是有些放不下,执着的想弄清楚,这幅画的真伪。
“前辈您请便,其实这幅画我已经送给云飞了,你想怎样处理,我都没意见的。”
在一旁晾了许久的罗元行连忙说道,他也想弄清楚这幅画的真伪,不然一番心机就付诸东流了,说不定以后想和柳云飞较好,都没那么容易。
当然,他不是有求于柳云飞,他是有求于柳云飞的大哥,柳老的大儿子。
说起来,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其实他是先认识柳云飞的大哥柳云展的。而且,在有限的接触过程中,他还认识了柳云展的女儿,从此一发不可自拔,对柳云展的女儿展开了追求。
如果能成功的话,不但自己得偿所愿,就连生意上,也会多了一大助力。当然,这女孩不是赵天明他们之前见过的囡囡……
然而,几番周折,却进展平平,丝毫没有取得美人芳心的迹象。而柳云展方面,那高高的门槛,他也攀不上去,两个人的生意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幸好,在他锲而不舍追求美女的过程中,认识了柳云飞。当初的过程,还闹了点小笑话,让他以为这是美女的兄弟。
而这美丽的误会,却让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一点,加上罗元行的刻意结交,反而和柳云飞亲近起来。知道他热衷古董,便投其所好,偶尔找些好东西,来和他“交流”,打算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